事实上,从此前一段时间的多晶硅企业发展情况看,大型生产商似乎都在为瓜分市场进行准备。一段时间以来,尚德电力、晶澳等多晶硅巨头都在扩大产能。到2011年年中或年底,尚德电力、晶澳、天合光能、英利等企业产能都将超过150万千瓦。中节能、国电集团、东方电气等拥有强大资金支持的企业也高调进军多晶硅市场。
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预计,准入标准最终会让我国形成10家左右多晶硅生产商。这些企业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,降低生产成本。
链接: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有望提速
2010年12月29日,江苏盐城首个屋顶5800千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。新电站可为沿海兴建港口大丰港送去清洁绿色能源。戴止鑫 吴开俊 摄(英大图片)
1月8日,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——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(PECVD)在上海成功下线,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“零的突破”。“中国造”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,价格大幅低于后者,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。
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加速
创造这一突破的是上海理想能源设备公司。据该公司总经理钱学煜介绍,一片“1.1米×1.4米”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导电层覆膜后,进入PECVD反应腔,完成化学气象材料叠层结构的覆膜,即成为转化率10%的薄膜太阳能电池。
据介绍,该设备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频射频技术,精密的真空和温度控制技术,快速的自动传输技术以及多腔多片的反应腔系统等,大大提高了产能,其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一流设备,但价格远低于同等的进口设备。
据了解,从国外进口一台这样的设备要2~3亿元人民币,而我国实现自主生产后,设备价格在1亿元左右。一台设备年产能约有1.5万千瓦,三台设备便可组成一条年产能近5万千瓦的生产线。
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,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制成功,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中国太阳能电池业的装备软肋
统计数据显示,在过去5年中,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以平均每年40%的幅度增长。业界预计,未来3~5年,该市场会迎来爆发性增长。中国在2007年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,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。
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此深有体会:“正泰去年的太阳能电池销量是10万千瓦,今年一开年订单就超过了50万千瓦,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。”
不过,“制造大国”尚非“制造强国”。这在被视为“第二代技术”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为明显。这类电池是在玻璃、金属或塑料等基板上沉积很薄的光电材料而制成,它在弱光条件下仍可发电,既可应用于大规模光伏电站,也可制成柔性及半透明电池,实现真正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。
但是,在高端的非晶微晶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,我国企业的生产装备一度依赖进口。关键的生产设备PECVD完全被国外企业垄断。目前,生产设备制造成本占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的七成左右,这导致光伏上网价格比传统电价高出一大截,其产业化瓶颈十分突出。
南存辉说,新能源是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,光伏产业前景巨大,但关键是光伏上网发电价格能否与传统电价持平。掌握核心技术、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,是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产业发展需创新发展模式
2010年10月下发的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》指出,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一部分,被列为其中之一。而这一产业的发展,需要加快创新发展模式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说,中国产业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,不是产业规模太小,不是缺乏资金,而是发展模式落后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之后,必须特别关注创新能力的建设,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提高产业竞争力。“如果不能由低端制造向产业链高端的设计、研发、品牌、营销、管理等环节延伸,我们就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。”他说。
南存辉表示,新兴战略性产业进入门槛较高,但一旦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,便能取得“跨越式增长”。因此,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持,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;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、鼓励更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,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,消除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。